海字論壇

 找回密碼
 註冊
查看: 3231|回復: 2
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

十分鐘電腦大提速 [複製鏈接]

總關人

西西理島..島長...個女..條 仔

Rank: 5Rank: 5Rank: 5Rank: 5Rank: 5

跳轉到指定樓層
1#
發表於 2006-2-16 12:07:12 |只看該作者 |倒序瀏覽
十分鐘電腦大提速【教學】十分鐘電腦大提速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很多剛入門的朋友經常會問﹕“我新買的機子配置都比別人好,為什麼總不覺得比別人的快,有時還會覺得比別的機子要慢呢?”其實這很多剛入門的朋友經常會問﹕“我新買的機子配置都比別人好,為什麼總不覺得比別人的快,有時還會覺得比別的機子要慢呢?”其實這並非機子的真正實力,只是剛買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合理的設置,才會造成性能的浪費,這也是本人這次寫作的目的,好讓剛入門者能夠十分鐘內幫愛機大提速,效果顯著,萬勿錯過哦!   其實電腦提速的方法有很多,但總是帶有一些危險性,這也是很多人不感動手的原因。在這裡我向大家介紹一種既快捷又安全的方法,以下介紹的方法只是對機器的合理設置,對機器無需任何的物理改造和複雜的第三方優化軟件的使用,大家可以放心看下去。(注﹕為了節省篇幅,以下的方法只是簡單的說明,敬請見諒!)   機子的設置可真多,一開機我們就要開工了。剛開機等到內存檢測完後,按下“DEL”鍵,此時屏幕一閃就進入了電腦的心髒﹕“BIOS”的設置畫面。可別小看他阿,他完全控製著你的電腦,那麼我們一起摘下這顆“心”吧!   在BIOS設置的首頁我們進入“Advanced BIOS Features”這選項將光標移到“Frist Boot Devicd”選項,按“PageUP”和“PageDOWN”進行選擇,這默認值為“Floppy”這表示啟動時系統會先從軟驅裡讀取啟動信息,這在我們正常機子是很不適用的,因為現在都是Windows9x的時代了正常時已經不需要啟動盤了,這樣每次啟動都讀一下軟驅是徒勞無左滿A而且這樣做會加長機器的啟動時間,減短軟驅的壽命。所以我們要選“HDD-0”直接從硬盤啟動,這樣啟動就快了好機秒了。   返回首頁選“Adranced Chipset Features”項,這選項中的設置對機子的加速影響非常大,請大家多加留意。將“Bank 0/1 DRAM Timing”從“8ns/10ns”改為“Fast”或“Turbo”。“Turbo”比“Fast”快,但不太穩定,建議選“Fast”如果內存質量好可以選“Turbo”試試,不穩定可以改回“Fast”。在往下看就到了“SDRAM CAS Latency”選項,內存品質好的最好選“2”但基於穩定性還是建議選“3”。在下一向就是“DRAM Clock”了,這項允釦A將內存運行在給高的時鐘頻率下,“66改100”或“100改133”現在內存多數是PC133的,所以可以放心改動。都是這一句,“如果不穩定可以改會原狀嘛。”(注﹕有的版本使用+33來表示,其實意思是一樣的。)較新的主板都支持AGP4X,如果你的顯卡也支持AGP4X那麼就在“AGP-4XMode”處將這項激活即“Enabled”,這才會更好的發揮顯卡的能力,記住如果兩者都支持就不要浪費啊!(注﹕4X的激活不是單一的問題,而這裡只不過是打開4X的先要條件,以後有機會再和大家詳細分析)再下一項就是“AGP Aperture Size”這是系統調用內存作顯存的數量,隨著大顯存的顯卡的逐漸普及,這一選項已經沒太大的意義了,經測試16M,32M,64M,128M四者幾乎沒有差別,即使16M與128M相比也不到2%的差別,所以別讓太多的內存等待著那無用的任務了,盡管把他們解放出來吧,選16M或32M就足夠了。其實“BIOS”裡的設置還有很多,但效果已經不太明顯了,所以我們先將他們放下,在此宣布“摘心行動”完滿結束,選中“Save & Exit Setup”按下“Y”重啟。   經過“摘心行動”後機子順利登陸Windows,這時是否已經感到機器的啟動和程序的運行都比以前快多了,但這還是滿足不了我們的。因為Windows似乎不太聽話,Windows的設置本身並不是最優化,我們還是自己動手將他徵服吧。   剛進入Windows就見到機器一味地打開常駐程序(注﹕常駐程序是指開機後在開始菜單工具欄中時間顯示旁的小圖標,這表明只要你一開機哪些程序就會在後台全部打開)如此看來,平時不多用地的軟件每次都隨電腦的啟動而打開,大大地佔用系統資源,令電腦的性能隨之而降。這時,我們只需按下“開始/ 運行/鍵入“msconfig” 確定/進入程序後按”啟動””在這裡就可以看到所有和系統一起啟動的程序,只要將不想啟動的程序前面的方格清空就可以了。建議將所有不用的都去掉,如“解霸,WINAMP,ICQ,OICQ”等等。為安全著想,防火牆請不要去掉。重啟後,你會發現質的飛躍,再也看不到重啟後硬盤燈狂閃的慘況了。真開心,哈哈!   完全進入Windows後我們就可以做以下的幾項設置了﹕ 一、啟動DMA方式,提高硬盤速度   采用UDMA/33、66、100技術的硬盤最高傳輸速率是33MB/s、66MB/s、100MB/s,是IDE硬盤(這裡是指PIO MODE4 模式,其傳輸率是16.6MB/s)的3~6倍,實際測試中我的UDMA/66硬盤的卻比PIO MODE4 快足有3~4倍。但是在Windows裡面缺省設置中,DMA卻是被禁用的,所以我們必須將它打開。   啟用DMA﹕打開“控製面板/系統/設備管理器”窗口,展開“磁盤驅動器”分支,雙擊UDMA硬盤的圖標,進入“屬性/設置/選項”,在“DMA”項前面打勾,然後按確定,關閉所有對話框,重啟電腦。 二、增加高速緩存,提高CD-ROM性能   先選中“我的電腦”圖標,點擊鼠標右鍵,打開“系統屬性/性能/文件系統/CD-ROM”窗口,再拖動“追加的高速緩存大小”游標至最大(最右邊),將“追加的訪問方式”設為“四倍數或更高速”,然後單擊“確定”,重啟電腦。 三、整理硬盤碎片   使用日子一長硬盤裡的一個個文件就會形成碎片,如果不將這碎片整理系統的性能就會降低。整理方法﹕“開始/附件/系統工具”中,打開碎片整理程序,這樣就能使系統的性能得到提高。(注﹕這項工作須時很久。) 四、提高MODEM的速度   右擊“我的電腦”,打開“系統屬性/設備管理器”,展開“調製解調器”分支,然後再雙擊你正在使用的調製解調器圖標,彈出“屬性”對話框,從中選擇“調製解調器”項,將“最快速度”設置為115200。   在“屬性”對話框中切換到“連接”項,單擊“高級”按鈕,在“使用流控製”複選框中選中“硬件”,再單擊“確定”按鈕,退出“高級”對話框。最後單擊“端口設置”按鈕,選中“使用FIFO緩沖區”複選框,拖動“接收緩沖區”和“傳輸緩沖區”游標至“高”端,單擊“確定”即可。 五、使用32位文件分配表(FAT32)   如果你是WIN98的用戶,要使性能發揮到最佳狀態,最好使用FAT32(32位分區)。因為FAT32比FAT16快而且節省空間,兼容性也得到肯定。   使用方法﹕打開“資源管理器”,單擊每一個驅動器的圖標,選擇“文件”下拉菜單,點擊“屬性”如果“文件系統”為FAT16模式,單擊“磁盤清理程序”/“其他選項”/“轉換”,就可以將FAT16模式轉為FAT32了。 六、減小顯卡的工作量   如果發現電腦屏幕刷新速度緩慢或有其他視頻干擾,有可能是顯卡的工作負荷過大造成的。事實上如果你對圖片和游戲的質量並不是太執著使用32位色的話,建議使用16位色,因為這樣可以減輕顯卡的工作量,而且對效果並沒有太大的影響。再有就是對分辨率的調整,因為過高的分辨率也會增加顯卡的工作量,而且對眼睛不好。   設置方法﹕在屏幕窗口中,單擊鼠標右鍵,點擊“屬性”選項,打開“設置”對話框,在其中進行分辨率和顏色位數的調整,直到滿意為止。 七、使用圖形“全部硬件加速”   如果你的顯卡沒有壞的話,建議你使用圖形“全部硬件加速”   使用方法﹕右擊“我的電腦”,打開“屬性/性能/圖形”對話框,拖動“硬件加速”游標至“全部”即可。 八、設置網絡服務器   將電腦設置為“網絡服務器”可使電腦的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。   設置方法﹕右擊“我的電腦”,打開“屬性/性能/文件系統”對話框,選擇“此計算機的主要用途”,將下拉菜單中的“台式機”改為“網絡服務器”,並拖動“預讀式優化”游標至“全部”,然後單擊“確定”,重啟電腦。   經過以上的“摘心行動”和“徵服行動”電腦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,然而這一切並不複雜,甚至不需要十分鐘,所以值得眾多新手發揮自己的能力,動手試試。好了,慢慢享受加速的成果吧。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使用道具 舉報

總關人

閒雲孤鶴

Rank: 5Rank: 5Rank: 5Rank: 5Rank: 5

2#
發表於 2006-2-16 13:21:48 |只看該作者
[em17]

使用道具 舉報

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Rank: 9

3#
發表於 2006-2-17 00:02:09 |只看該作者
thanks
.

使用道具 舉報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註冊

Archiver|手機版|海字論壇

GMT+8, 2024-12-23 05:21 , Processed in 0.045435 second(s), 1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2

© 2001-2011 Comsenz Inc.

回頂部